WFU

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拙政園教我的四個培訓思維,蘇州TTT培訓有感


作者:鄭伃書



蘇州TTT培訓有感

在楊田林老師審慎安排下,有幸以助教身分參與位在蘇州的TTT(Train The Trainer)培訓。期間的短暫空檔,已經遊歷園區十二次的老師指點我們請個專業導覽,好好探索這中國四大園林之一:拙政園。

有夥伴老劉同行,可謂「劉老老觀大園」,巧的是曹雪芹的《紅樓夢》,正是以拙政園為藍圖所書寫。更讓我意想不到的巧合是,師生團隊數天相處之後,回顧拙政園所見所聞,一切竟與我在培訓期間的四大感觸不謀而合。 


障景:開門見山



甫入園是無法一覽全景的,映入眼前是諾大的太湖石堆砌成山,隱約透露樓亭點滴。「障景」的設計,讓人開門見山不見園,勾起一窺究竟的好奇。

過去以為開頭快速切入主題是謂開門見山,看過無數份教學都以「什麼是XX」為起手式。原來這不叫見山,是直接見園了,僅適用帶著強大動機、清楚明瞭自己所為何來的觀眾。然而大部分學習者是被安排完成進度的,老師必須砌一座「山」來撩撥好奇、引發動機。

看到大家擬好綱要,斟酌排版著ppt。我發現建山不難,只要動個順序,意境就很不同:「為什麼要學XX」、「XX為什麼重要」才是真正起手式。通常過來人才有感受的「學了有好處、不學會出事」,開門就要提及;勾起對方興趣,讓他迫不及待一窺究竟—比起直接帶進園更為高招。

「先講對方想聽的、再講對方需要聽的」。開門見山之太湖石有瘦、皺、漏、透之徵,與園林部分連結、若隱若現。調個表達順序,就能用「障景」設計引人入勝。


框景:別有洞天



穿梭在各道之間跨越無數門框,在提點之下駐足觀看,驚覺「框景」設計的用心:引導觀者在特定位置通過框洞賞景,猶如鑲嵌一幅畫更添韻味。

田林老師要大家在簡報首頁必放的「主題、對象、目標、手法」,以前的我是演練時遵照辦事,下課後化為腦海流程。大家要演練前,一起逐步檢視簡報的過程中,發覺其中深意:「對象」這行描述越多細節,代表掌握觀眾越精準;「目標」這行描述越是精鍊,代表明朗自己這場教學的使命。

而「教學綱要表」不只用於演練準備,也適用生活中的點評:當我聽一場教學,如果覺得含金量不足,是不是能用觀眾角度建議講者再添一綱要;當我覺得知識負擔過重,是不是能練習歸納法,在心中幫講者濃縮成三重點。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以前遵照辦理的表單,正如無意間跨越的園林門框。謝謝大家讓我有刻意駐足的機會,「框景」不是限制,反而引出一幅幅精美的園畫。


借景:借力使力



畫面正中的北寺塔與拙政園相隔數里之遠,更遑論塔與園的年代間隔數個世紀。「借景」設計彌足用心,如果沒有北寺塔,荷花池略顯侷礙;正因遠塔入景,使得池畔無限遼闊。

也許是理科學習文化使然,以前的我在意著「當下那個東西」的定義、徵候、方法、結果,期待聽者秒懂然後實操上手。當自己以聽者角色享受大家專業精湛的跨領域主題時,確實的發現,我會對聽不懂的東西害怕而排斥,當講者願意用生活舉例,我會因聽懂而感激。

借力使力的運用是要練習的。自己得從生活和讀書中持續累積「親驗」與「他驗」,才能在經驗百寶箱中適時取出合宜的例子。進而在日常對話中,當我發現對方執著重複著「當下那個東西」,可以請他說個最深刻的故事,幫助我更懂真正想表達的精髓。

「好老師很會講故事舉例子」。如果「理解」就像荷花池,少了「借景」不是不行卻顯侷礙。間隔數里數世紀的北寺塔都是能借的,幫助自己和他人遼闊認知疆域。


對景:你中有我



站在小滄浪水閣,視野所及可見小飛虹廊橋。人在一景,定可見另一景,這「對景」設計的奧妙之處,在於感受於無形,說破了才發現「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意味在其中。

我在備課路上如果一意前行,恐怕行至廊橋才知身在「小飛虹」,錯過了從水閣望去的另一風貌。跟著大家演練,親眼目睹三十數人背景各異,卻能打破地域隔閡、語言限制、部門陌生、職別代溝,在靈感和道具借調之間激發新點子。

比起埋首苦幹,抬頭環顧四周所見即景,是為了見賢思齊之、見不賢內自省,這是「我中有你」的境界。進一步,當我身為觀眾時,對某些主題與人事物特別感動、感觸。除了拆解對方的技法學習之外,更要拆解自己:我投射了甚麼情感、講者映照了甚麼時期的自己,這是「你中有我」的境界。

「處處是教室,人人是我師,樣樣皆教材,刻刻在學習」。備課如此,人生更是如此。人生如果是個園林,肯定處處是設計精緻的「對景」,我們不只外觀對面之景,更要內觀所在之景。



共學朋友們總是好奇「醫師做助教」的動機,伃書向田林老師持續學習,是為磨練自己心性。教學三大範疇:知識、技能、態度。知識可以用懂的,技能可以用練的,唯獨態度與情意需要身教言傳才能領受。

屢試不爽總能深有感觸的是,田林老師所在的氣場,每位學員、每位行政、每位夥伴,都在無形無意之間被感染具有言傳身教的能力。謝謝各位,你們都是磨練我心性的老師,對我來說已經不只是教學上的指點,更是人生哲學的提點。

障景、框景、借景、對景,拙政園的四大園林手法,觸類旁通我對教學與哲學的想法。這一趟蘇州行,伃書期許自己身為助教該有的感受力、預視力、助攻力、點評力,四項指標,都因遇強則強拉抬至新境界。

「新人來兩天,不是來兩年」,課中不斷提點的將心比心,呼應四天培訓課後的期待:「四天如此,四年如何」?見證春風化雨的歷程,正如那四天從心浮躁熱到蔭涼徐風的蘇州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