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伃書
沒聽過的人物,早就駭進我們的手機、電腦、生活中
如果只憑第一眼看到課程名稱,我不會報名,因為「Growth Hack」這個外星語很陌生。那好像到阿拉伯語系國家,連招牌都看不懂,要直接走進店家會怕怕。
但如果這家店櫥窗前站了好多「馨絲薇之友」比讚的人像看板,我會很有信心的為了滿足好奇心而踏進去—不知覺地,其實已經身在「Growth Hack」的漣漪之中。
看到XDite
在之前參與「跨界」講座時,對於XDite的演說印象十分深刻,她有著和大夥迥異的投影片風格和說話方式,卻讓我在十數分鐘的不熟悉與適應中,因她的故事而熱淚盈眶。問答時,又對她豪邁霸氣的強調「就是要嗆爆XXX」感到懾服。覺得很有趣,會後查訪她的文章,獨到思維和表達語氣讓人莞爾。
這陣子常自忖,如果老用自己熟悉的思維看世界,可能會錯過很多趣味;我需要不同領域的交流,在分享之中發現「aha moment」,接受「原來還有這種事/這個角度」的刺激,打開生活廣度—所以我聽了「Intro to Growth Hack」。
遠眺Growth Hack
「技術創業型團隊通過數據分析和量化指標來推廣產品時所使用的一種市場營運技術」,結束。
……連翻成中文都看不懂,這麼火星的東西在矽谷已經火紅多年,台灣卻只有零星的報導,更遑論技術教學—其實我們都身陷其中卻不自知,舉凡Facebook、Airbnb、Dropbox都是利用這門技術實現可觀的用戶增長,帶動公司快速成長。Growth Hack→$$$$$$…!
嘿,好像有些矇懂,不就在講要和世界搭上線,掌握網路的趨勢和力量嘛。殘酷的事實是,並非每個東西丟到網路上都會成功。
我們在實體社會遇到:為什麼有的店面乏人問津,為什麼顧客踏進店裡頭繞了圈卻走掉,為什麼掏錢的人都只交易這麼一次,客人不幫忙介紹還投來一堆客訴……以上情境把「店面」代換成「網站」一樣適用—甚至網路上沒有見面三分情,結局更冷血無情。
原來,網路行銷是有潛規則的!有一套流程,有對應手段,哪個環節出問題完全有跡可尋,國外已經開發出琳瑯滿目的應對技術,甚至,有一群專業的人叫作「Growth Hacker」幫忙搞定這些事。
近看Growth Hack
從MVP、PMF、Marketing Funnel 的「AARRR」,到Landing page、A/B testing、Onboarding、Referral…這些我完全不認識的名詞,Xdite用圖像化解釋「我們以為的」和「實際上是這樣」之間的差異;也用某家餐廳的消費經驗,洞察人心的服務,讓大家秒懂其對應的網路行銷各環節。
更是列了多個網頁和APP,解析其中讓人不爽的設計(也不乏傳統知名品牌),或是讓人心甘情願出賣個資的魔力。這是個產品沒出來就可以先賣的時代,金萱為什麼募資超過2500萬其來有自,破解告訴你。
啊,原來滑手機、看網路文章、購物報名,有些連結不自覺地會按下,有些網頁瞄幾眼直接關掉—背後的原因攤開講,如此而已!課後,對於網站的瀏覽介面還有EMAIL不時飛來的訂閱信件,我都會多看幾眼,欣賞一下他們用的是哪種手段,享受一下看破魔術手法後的趣味心情。
這堂課,表面上教「Intro to Growth Hack」,究其,其實教的是「行銷心理學」。縱使要賣的不是產品、課程或活動,我發現其中法則在交際、情感、服務上一樣適用:自我介紹→引起興趣攀談→交換彼此資料→簡訊電話保持聯繫→認定為朋友→手拉手融入對方朋友圈…這和Marketing Funnel 的「AARRR」不謀而合啊。
還記得前面講的把「店面」代換成「網站」的各種情境嗎,代換成「人」一樣會發生那些瓶頸—如果把Growth Hack的流程手段移植到人際之間,以為無解的煩惱似乎能夠按圖索驥地面對耶!專業領域不同,思維不同,能夠消化新東西運用於原本舊生活,很開心。
跨界取經,認識了這外星技術,回頭看,「她」早就滲入生活之中,藏於每日現實應對與網路滑行之中。
我想Growth Hack我自己!一切眉角就在三句話:「降低XX」、「增強OO」、「Call to 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