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你懂「見死不救」的糾結嗎


作者:鄭伃書


社會趨勢:不理不救,獨善其身


很多年前


某個豔陽中午,與前輩相約車站碰面。出了月台,我抵達了見面點,舉手遮住刺眼日光遍尋各處,只見前頭「碰」的巨響,一陣騷動驚呼及路人圍觀,而我引頸顧盼的人影正衝向那處。

轟隆作響的接駁公車上,司機正努力操縱擺盪不穩的車體;車前的水泥地上,坐臥著面容痛苦、捂著臂膀、哀嚎咒罵著的中年男子—想是公車忽地暴衝,撞倒了男子;而跌坐一旁的,許是剎時嚇壞的妻子,哭叫不知所措。

人群中穿背心的工作人員,嘶聲指揮著圍觀者「不要動!」「不要靠近!」「不要…」「喂!你幹什麼!」。「我是醫生!」被喝叱的正是前輩,已經一箭步地上前蹲在傷者旁邊,仔細固定臂膀,做上肢理學檢查。

受過ATLS(高級外傷救命術)訓練的我,在這幾秒的觀察中,依照原則完成傷者的初級評估,心中評斷:還好沒有立即致命問題,待送醫再做次級評估。然而我不能離開,因為前輩還在處理,我也得表明職業趨前協助。

「醫生,他怎麼了,拜託你要幫幫他!」面對患妻的哭喊,前輩淡定告訴男子「肩關節脫臼了,先幫你復位,這是暫時的,要再去醫院照X光檢查」。「謝謝,謝謝……」在道謝中離開,耳後接著傳來一連串對公車的指責怒吼。

這當下,我佩服前輩無後顧之憂地上前,對自己「點到為止」的作法,雖然站得住腳,卻難過。


救人是什麼感覺


你以為現今惡劣的醫療環境,還選擇駐守五大科的醫生一定拿了什麼好處。對!我們最大的圖謀和動力,就是工作伴隨的「爽、意義、成就感」—俗稱快樂之本。如果你曾經為了獲得快樂而渾身解數、夙夜匪懈,那麼應該可以感同身受:出手相助的那些人,其實由衷地樂意盡心盡力的。


盡力必然成功嗎


然而,全力以赴就能達到目的?否,為何總在未竟預期時,卻反推是沒盡心力的結果?打從我們遇難、罹病開始,就像在跟魔鬼拔河—隨著時間流,風險漸增,機會漸減。

貴人是在協助逆轉頹勢—不出手,我們滑下坡;出手,我們「有機會」上坡。救人未果,是在有限時間和死神拉扯中失敗;他輸了,並不代表他有罪。


歸咎,是就近宣洩


真要興師論罪,讓我們遇上這壞事的源頭,可能是自己生活習慣,或一時不查、輕忽,或意外、肇事者,或無語問蒼天的注定。再怎麼樣都不會是那個幫助你的人,因為「已經發生了」,人家才來救你;不是人家出現,害你遇上壞事。

遇上不幸,我們能夠同理,滿心否認、討價還價、憤怒、沮喪,這些負面情緒需要有個出口,然而最懶惰的宣洩就是直接潑在眼前—這個與死神拔河,雖努力但終究輸了的救援者。

輸了=沒盡力=有罪,所以一切都是他的錯。這邏輯就像古代皇上對待太醫:「治不好,殺頭」,一樣荒唐。


抑制反射是很痛苦的


一隻鳥被射殺後,枝頭上鳥群紛紛飛離—於是大家不想幫、也不敢救了。你不曉得的是,會對救命一事衍生「爽、意義、成就感」的人,其實「見傷不理、見死不救」這樣違背內心反射的決定,是很痛心的。

你以為飛離的鳥兒沒良心沒醫德,他們沒說的是:其實在看到事故時仍然有悸動、會衝動,卻得用意志強壓下來,接著提醒自己因為現實與殘酷,窮則獨善其身。

這種反射抑制,就像嘔吐時強迫吞回去,很難受。

所以事隔多年,對那事件的感觸,我還是難過。


如果你懂「救人是什麼感覺」,體會「盡力卻失敗的低潮」,訝於「輸了要定罪的荒唐」,或許能夠同理:「見死不救的糾結」。

這種同理,需要等待立法約束嗎;正面的集念,可能因此開啟了被救援的契機。

為所有需要背負生命救援的職業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