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書寫健康好生活

 

作者:鄭伃書





「這集節目想要討論糖害、糖尿病,可以清楚好懂的跟觀眾分享嗎」
我一直在想,艱難專業門檻高的學問,有可能快速轉移給外行人嗎?轉移的副作用:人云亦云、以訛傳訛,怎麼保有「初衷」與「正確性」呢?


以醫學為例好了,大眾對於健康的意識逐漸高漲,社群媒體與時俱進,怎麼解決上述兩個難題—或許有個捷徑:

1.「找專業人士來講」,學者身份總會背著證據包袱,只講有把握的、拿得出文獻引用的內容。

2. 「訓練專業人士」,依著大眾心理和需求,引導學者講人話不撂行話,讓人聽懂而且更聽進心裡。


「鄭醫師,每個子題控制在兩三分鐘內回答完畢。麻煩妳先分享案例,再補充知識喔」《健康好生活》的節目團隊這麼說,我很認同,因為「好老師要會講故事舉例子」。

怎麼和自己跨界所學結合呢?


分享案例—講故事—七分真實三分改編


我很在意患者隱私,醫師誓詞也提醒「要尊重所寄託給我的秘密」。因此大眾場合會留意內容要「集其大成」,故事的主人翁,都是歷年經驗的綜合體,而不是特定那個誰。


補充知識—舉例子—具體替代抽象、已知解釋未知


怎麼引出手術機轉(人還沒瘦血糖就先穩了)、怎麼表達血管壞疽(花兒沒澆水)、糖尿病怎麼分型(雷達訊號)…讀書、行路、體驗生活,我練習用共通記憶來比喻冷門知識。

於是,我在節目裡頭分享了三個子題,每題三分鐘:
(17:05) 糖尿病手術是什麼啊?
(28:40) 糖尿病怎麼會截肢呢?
(41:33) 換了胰臟就能重生嗎?




分享這集《遠離糖害世界,正確戒糖不上癮》給大家,您可以更清楚看清現今滿滿的糖世界,而我也學習了跨科醫師們的專業表達力:

「我發現呀,糖尿病的飲食調整,跟減肥很相似呢」主持人凝觀在健康節目裡耳濡目染,錄影結束時有感而發。

很開心,這結論下的專業又貼切呢。我想,艱難的學問成功轉移了,過程保有正確性,這,是我們的初衷。



看看臉書朋友們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