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伃書
程天縱,擔任過中國惠普總裁、美國德州儀器亞洲區總裁、富士康集團副總裁,是國際知名的專業經理人;江振誠,料理哲學家,史上唯一橫跨米其林、世界50大及全球百大名廚榜的華人名廚。
主人家Sandy介紹兩位是:科技人,有著餐飲人的溫度和細膩;餐飲人,有著科技人的邏輯和架構。有幸參與兩位大師的職場力對談,從成功、創新、跨界到初心,在冬眠休息的時節聽到春暖花開,有種穩定的力量而生。
關於成功
定義好屬於自己的成功,每個人都可以從13歲開始計畫性成功
江主廚說「我從十三歲開始就計畫性成功」,他自學徒起就有意識地分析他頂上的那個職級,在自己崗位做好後,行有餘力做上層的事,於是更有機會上位。
想起自己有幸在醫學生階段,就得前輩指點:不要等到在其位才謀其政,Clerk(見習醫生)要學的是怎麼做Intern(實習醫生),Intern要學的是怎麼當R(住院醫師)。
概念之所以受用,在醫學職涯初期,不是為了上位:畢竟時間到就自動升級。為的是能撐得起那個牌子:就像掛上PGY(不分科醫師)工作證,大家期待的是一個完訓PGY該有的樣子;殘酷的是,很少人會注意到這是新人的第一天。
然而,到了(不再有自動上位的)職涯中期,概念依然受用,因為藉此才能發覺頂上職級的生活,其實是大家期待我該有的樣子,然而真是我所憧憬嚮往的嗎。於是思考何謂成功:在於出名、得利、或者?
概念之所以受用,在醫學職涯初期,不是為了上位:畢竟時間到就自動升級。為的是能撐得起那個牌子:就像掛上PGY(不分科醫師)工作證,大家期待的是一個完訓PGY該有的樣子;殘酷的是,很少人會注意到這是新人的第一天。
然而,到了(不再有自動上位的)職涯中期,概念依然受用,因為藉此才能發覺頂上職級的生活,其實是大家期待我該有的樣子,然而真是我所憧憬嚮往的嗎。於是思考何謂成功:在於出名、得利、或者?
呼應了程老師的第四本書《每個人都可以成功》:定義好屬於自己的成功,也許不再是模仿前輩,而必須創個新局。
程老師說「把問題寫進清單,常放心裡,在日常生活、閱讀談話中便能找到解答」。這就像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因為念著,在尋尋覓覓中更能找到那個人。
關於創新
把沒有想通的事刻在心底,滿足不合理的需求,就是創新
程老師說「把問題寫進清單,常放心裡,在日常生活、閱讀談話中便能找到解答」。這就像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因為念著,在尋尋覓覓中更能找到那個人。
想起有一部份的我,是目標導向的,尤其應用在學習上:在報名每個課程、聆聽每場演講、開啟每個對話前,我總心念著近期的迷惘—當結束時發現有解惑,這場就值了,其他副學習都是賺到的。
這種在不知不覺中破關、創新的概念,和江主廚不謀而合:「我沒有刻意想過要這樣,我只是在不同階段滿足不同人的需求」,受雇時滿足老闆的需求、經理時滿足顧客的需求、營運時滿足社會的需求。滿足需求的說法,又扣到程老師分享的「合理化運動」:訂一個不合理目標請你達成,逼著你找總管小組協助,跳脫傳統的思維和做法。
兩位大師環環相扣的想法,給我兩個提醒:其一,不合理的目標可能會是創新的線索,正如客訴內容可能是點出現行制度的盲點,當我面對這種要求時也許會因轉念而開創新局也不一定。
這種在不知不覺中破關、創新的概念,和江主廚不謀而合:「我沒有刻意想過要這樣,我只是在不同階段滿足不同人的需求」,受雇時滿足老闆的需求、經理時滿足顧客的需求、營運時滿足社會的需求。滿足需求的說法,又扣到程老師分享的「合理化運動」:訂一個不合理目標請你達成,逼著你找總管小組協助,跳脫傳統的思維和做法。
兩位大師環環相扣的想法,給我兩個提醒:其一,不合理的目標可能會是創新的線索,正如客訴內容可能是點出現行制度的盲點,當我面對這種要求時也許會因轉念而開創新局也不一定。
其二,什麼逆境都轉念也太阿Q,我要分辨「滿足需求」和「符合期待」的不同:前者會因為我的創新而讓一群人變好,後者只有期待者自爽而已(更甚者只是說說還沒放在心上呢)。專注辨識前者,從中找到創新的線索,不知不覺在累積經驗中,就跨界了。
前開兩段分享都是從大師演講中獲得啟發,關於跨界這段,我想直接從見證實踐談起。這場「職場力」的主辦單位,每位人員貢獻每項細節,成功演繹餐飲業的跨界。
程老師談跨界提到:「餐飲和教育都是製造業,可作坊批量還能裝配流水線」-現場破冰活動設計成職場腳色對話,就是批量與裝配線的結合;現場攝影集錦播映,就有如無菜單料理的作坊。
江主廚談跨界提到:「Google和視野都是跨界,還不用挪動身體或更換名片」-主持人精選問題穿針引線,例如「培養通才還是專才」很能激起思辯;店長拿起麥克風用自己的故事,延伸大師對談的最後離職議題;處處可見用心與動人,因而麻業餐飲不用搬到外縣市或變更名稱,已經有目共睹跨界新維度了。
程老師甫一開場便提到了成功三要素之「動機」、輕重緩急、高頻高壓;江主廚也對「初心」提出三個詮釋:溫柔的提醒、做事的標準、問題的解答。
關於跨界
前開兩段分享都是從大師演講中獲得啟發,關於跨界這段,我想直接從見證實踐談起。這場「職場力」的主辦單位,每位人員貢獻每項細節,成功演繹餐飲業的跨界。
程老師談跨界提到:「餐飲和教育都是製造業,可作坊批量還能裝配流水線」-現場破冰活動設計成職場腳色對話,就是批量與裝配線的結合;現場攝影集錦播映,就有如無菜單料理的作坊。
江主廚談跨界提到:「Google和視野都是跨界,還不用挪動身體或更換名片」-主持人精選問題穿針引線,例如「培養通才還是專才」很能激起思辯;店長拿起麥克風用自己的故事,延伸大師對談的最後離職議題;處處可見用心與動人,因而麻業餐飲不用搬到外縣市或變更名稱,已經有目共睹跨界新維度了。
關於維度
程老師甫一開場便提到了成功三要素之「動機」、輕重緩急、高頻高壓;江主廚也對「初心」提出三個詮釋:溫柔的提醒、做事的標準、問題的解答。
而現場實踐型的活動團隊,竟然在尾聲上了一道甜點:珍珠覆蓋的芝麻奶酪,由經理述說著二十五年前麻葉茶館的招牌菜單,即使歇業已成老台中人回憶,今晚轉型重現,意味著起心動念不變。
品嘗這滿滿的感動,席間有人問起:「當初的招牌菜單是奶酪嗎」,我親身喝過,答道:「當年叫麻葉奶茶,是芝麻奶茶可以加珍珠」。
……這對話意外勾起一段我主辦活動的往事,有位先生對於放寬報名資格不滿,指著我大罵:妳的初心變了!面對指控,當時的我既生氣又委屈,因為辦活動的初心在分享故事,那始終沒變,變通的是報名形式。
沒想到看著甜點,這股怨氣竟突然釋懷了。我想,如果有人現場大罵:當年茶館賣的明明是奶茶,現在端出奶酪,這麻葉餐飲的初心變了!……我會翻翻白眼(是在哈囉)揮揮衣袖,不氣餒不爭辯,因為夏蟲不可語冰,各人維度不同。
初心這檔事,終歸只有自己知道嗎。
這場《程天縱x江振誠:職場力跨界對談》,談成功、創新、跨界、維度;提醒我自屬定義、分辨需求、見證實踐、相信初心。而我最喜歡的巧思,是主辦團隊親自串連了成功(從歇業餐館發展至今五個品牌)、創新(茶飲元素重組奶酪呈現)、跨界(餐飲團隊跨刀活動公關),維度(經理店長的初心回顧)!
原來有些事終歸不會只有自己知道,環環細節只要有一個人看到,她懂,並且說出來,就夠了。謝謝麻葉餐飲促成大師對談,還有我與自己的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