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擔任國際司儀時,不妨留意這三種體會


作者:鄭伃書




年輕世代除了參加醫學會,能不能「參與」醫學會?這是今年大會籌辦過程萌生的想法。謝謝劉良智主任和夥伴玉芬的搭橋安排,我挑戰了新任務:擔任國際研討會議的司儀。報到時名牌上印著Emcee. 用英文介紹座長—我的老師們上台,是特別的體驗。

分享三點趣味心得:


名字都要美式發音嗎


我們名字用美式發音念起來總是「一聲· 一聲· 四聲ˋ」跟實際差好多。既然是音譯,個人名字如品牌,用那國的發音會不會比較真實呢。

我用中文發音座長老師們的名字,日本學者名字結尾留意輕音,義大利名重音加捲(好難),還查了Samsung怎麼念⋯有趣,但要下功夫,原來統一美式發音其實是「大家都輕鬆」的共識嗎XD。


司儀不能只唸稿順稿


大會指示很簡單:介紹人物上台。以為只要羅列名單念出來就好?—投影片的播放步調有一致嗎、有沒有留意座長移動的步伐快慢、中場休息後預備上台的人回到座位了嗎?

頒奬合照要不要說話化解安靜、大會通知「車牌號碼」「部長署長」英文怎麼說、宣布散會之餘是不是來點隔日精彩預告?(謝謝大會讓我自由發揮)好在我看過厲害流暢的司儀主持,模仿也是一種學習,還可以啦。


美姿美儀實在不簡單


司儀性質不像主持人能夠在台上遊走。腦袋和嘴巴靈機應變、身子卻要套裝高跟鞋端正站著,挺耗能的(為了塞進衣服還得半天不吃東西XD)

突然覺得有個職業還不錯。制服不貼身,鬆軟的像睡衣,工作時候隨你的意思怎麼站都行,舒適就好,冷氣吹到飽—喔!那就是外科啊,想起來真是福利呢XD

結論:司儀,做得好隱於無形,做不好窘態畢露的工作。

#歡迎加入外科送你刷手服進開刀房
#部長叫做minister署長叫做director
#你跟外國朋友自介也是美式發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