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6月14日 星期三

學生自願想跟的門診,是怎麼做到的


作者:鄭伃書



患者發現自己有給予的能力,無形中舒緩了病痛


有沒有一種門診型態,患者得到雙倍的評估關懷,主治醫師得到雙倍回饋,醫學生得到雙倍指導?「引導式教學門診」可以。

從我的觀察以及與醫學生的晤談中發現,醫學生在現行教學門診的參與,多止於問診和生命徵象量測。對於後續的脫衣作理學檢查、判讀檢驗檢查值,乃至於解釋病情及衛教,雖是「教學門診」的名目,其實還是由主治醫師接手處理。

用「以終為始」的概念營造門診環境,其方式是讓學生坐在看診椅上,獨立完成病史詢問到計畫安排。畢竟唯有在第一線接觸患者,方能確實感受到醫病的互動,並且藉由這樣的實作與修正,才能體會其所以然。

我也讓初學者以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當局者的盲點,從而提出見解。這種同儕力量可以強化學習,態度則是能讓學生們帶得走,日後運用在各領域的最有效學習要素。


充分授權、通關密語


從問診、理學檢查、判讀檢驗檢查值、衛教或告知後續安排,全權由學生獨立完成,鼓勵大家不怕做錯(整個過程都有主治醫師監督、扛責任)。做得越多,越能發現盲點,得到的回饋也越多。

除非接到暗示,老師在過程中絕不插手,只專注於觀察學生與患者的互動以及診療邏輯,並由學生自己決定「通關密語」的使用時機:「那麼,我的部分告一段落,接下來請鄭醫師跟你說明。」不僅維護了學生自尊和形象,默契交棒給老師也不顯得突兀。

由於教學門診會嚴格控制就診人數,患者在過程中能夠享有醫者充裕時間的問診及耐心解釋。醫學生的關懷之外,主治醫師還會補充更貼近需求的處置和建議,患者獲得的衛教與討論,比一般人海般門診更詳盡確實。


讓學生講、引導勝指導


患者離開後,請學生把過程整理成兩分鐘簡報,並表達方才的心情和所碰到的瓶頸;也請旁觀的學生分享所見感受:「你看到什麼」。再進一步詢問大家「你感覺怎麼樣」、「你覺得怎麼做」。

「為什麼?」,老師的引導是有層次的,從表面言行深入到動機心態。接著,佐以主治醫師經驗分享,更能讓學生體會那些建議的說法和作法是其來有自,領會後融合自己的個性,可成為獨具風格。


學生對這種教學的感受?


「能夠親自接觸患者,從病史詢問一直到解釋報告,很有挑戰性。」
「和以前跟過的教學門診不一樣,老師會讓我們做全套的問診還有身體檢查、講解報告、解釋病情,是難得的機會。」
「不只專業知識,老師還引導我思考問診順序、講話語調,這是其他門診沒學過的。」
「老師的教學很棒,會慢慢引導我們去思考,釐清病人真正的情況。」
「事後有同學的互評,而不僅是老師的評語,收穫更多,也發現很多自己沒注意的細節,未來在接觸患者時,我會多花點心力在上面,謝謝老師願意用這麽多時間指導我們。」
「不論是主事或是旁觀的學生都可以有很大的收穫。」


患者對這種門診的感覺?


先溝通,讓患者還有參與學生們,能夠理解教學門診的意義:考驗醫者「降低疑慮、增強信心」的能力。老師對患者的規則講解是開頭,接續在學生之後,對患者更詳盡的討論是收尾。若是頭尾營造得好,加上學生親和的態度,患者相當肯定並給予雙倍滿意。

患者的勉勵,其實比老師的教誨更有激勵作用;患者的感謝,比老師的讚美更具說服力。老師在接收這些正向回饋後,在討論分享中再次強化,可使正面力量持續發酵。


一切源自自我進修與熱忱


「以終為始」的運用,是建立在對方需求上。溝通心法與技法的傳授之所以能打動學生,來自持續進修學習的熱忱,觸類旁通結合時事才能言之有物。學生的成長,也推動著老師對自己繼續投資,教學相長使能量不斷精進。

「鄭醫師細心解釋我們看病人的每個小細節,重點不在次專科的專業知識,而是溝通技巧和思考邏輯。鄭醫師先稱讚優點,然後才點出需要改進的地方,雖然只是小小動作,但給我們很大的信心與動力。」 
「這是我跟過最好、收穫最多的教學門診!謝謝鄭醫師!」

外科的學習模式是「See one, Do one, Teach one」(看過,做過,教過;三階段完成就是真正的學進心裡)。我把三階段的外科學習模式,融合「以終為始」的心法,帶學生們體驗式學習。

讓患者得到(主治與醫學生)雙倍的評估關懷,主治醫師得到(患者與醫學生)雙倍回饋,醫學生得到(患者與主治)雙倍指導。

我們一起「引導式教學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