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與化療副作用共處》系列 3:關於「噁心嘔吐」與「骨髓抑制」,從飲食及口手衛生做起


作者:鄭伃書



外部資源問專業:


在真正的化療藥物注射以前,團隊會給予前導藥物,例如止吐針、抗組織胺、類固醇等協助安穩鎮靜。化療藥物打完了,也會開立幾天的止吐藥、抗組織胺、類固醇等處理延遲發生的噁心感。這些大多涵蓋在健保費用裡。

除此之外,可以詢問團隊開立單次的止吐針、可貼很多天的止吐貼片、更進階的止吐口服藥。而這些品項目前是需要自費的,我們參考經濟保險狀況,衡量生活品質的維護。


內部資源幫自己:


「化療時候吃什麼才好?」,只用一句話來回答這個必問考古題-「只要是原型食物,每餐每天有變換,就好」。治療期間的飲食沒有那麼複雜和規矩,依著這原則都能安全過關。只是遇上化療副作用時,我們就要變通一下。

少量就好,清淡飲食-

打藥前、打藥時、打藥後一周,都可能有噁心感。這段期間的進食量少少就好,沒關係(因為吃得又脹又撐吐出來更難受);由於味覺會改變,飲食先從清淡起步,沒關係的(額外加料一旦不合口味更催噁心感)。

有注意到這三個字嗎:「沒關係」,什麼都不想吃也沒關係,度過化療後的這一周期間就好了。請不用勉強進食,因為逼迫帶來的壓力,也會催生噁心感。

選擇乾貨,澱粉燕麥-

如果把胃想成是一個空瓶,盡量讓它沉澱,別讓半瓶水搖晃著響叮噹。沒有頭緒吃什麼的話,就先從「乾的食物」選起吧,例如吐司、饅頭、米飯,不想那麼精緻澱粉的話,燕麥是個選擇。

治療前空腹,用餐時少水-

這段期間,胃裡的水分少一點,只會感覺噁心;若是滿載著液體,可能就變成嘔吐了。特別是化療前,可能還沒開始打藥就噁心發作,也是很正常的,我們就空腹(或微微進食)做治療吧。



外部資源問專業:


這四個字好抽象喔,具體症狀是什麼呢-血小板低下,碰撞容易瘀青;血紅素低下,暈眩疲勞容易喘;最常見的是白血球低下,疲憊、易受感染、併發敗血症。因此團隊會安排治療前後的抽血,如果數據顯示低下,可能會安排注射「白血球生長素」或安排輸血。

關於白血球生長素,數據低到一個程度,健保會給付藥物。通常是短效的,每天打一針,打到數據回升。如果不想等到抽血結果低下,人都不舒服了才補打針;或者不想天天注射,也有長效劑型的選擇-這些都可以和團隊討論,自費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


內部資源幫自己:


公共場合,口罩習慣-

尤其是化療那一周,免疫力最低潮了,請為自己營造安全的環境,避開人潮避免出入公共場合;真的不得已需要與人接觸,醫療口罩拿出來,好好遮住口鼻。

餐前廁後,洗手習慣-

嘴巴是病毒細菌侵襲的入口,而摸遍各處的手滿載著病毒細菌,我們的責任是讓手口乾淨。以前忽略的洗手,就用這段期間把習慣養起來吧。

熟食去皮,減少污染-

能吃熟的就不要吃生的,可以去皮的就不要帶皮吃。因為生的易帶菌,帶皮的怕洗不乾淨。然而,不是所有的食物都要燙熟去皮啦(我遇過把小番茄燙了又剝,抱怨料理好辛苦),把握住「洗淨滅菌沒汙染」這個大原則就行。